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2月26日报道:上海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,持续推进“千园工程”。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,今年上海新增城乡公园162座。至此,全市各类公园数量达到832座,其中城市公园477座、口袋公园265座、乡村公园89座、主题公园1座。
推动绿色共享,打造多功能“生态会客厅”
目前,全市265座口袋公园、89座乡村公园已全部实行24小时开放,292座城市公园实行24小时开放,271座城市公园向游客开放共享草坪等空间,总面积500多万平方米。
为了让生态底色更好嵌入美好生活,市绿化市容局提质“公园+”拓展公园主题功能,结合公园自身特色、文化、历史传承,紧紧围绕艺术、文化、红色资源、体育等内容,按照高品质、多样化、可持续的思路,提升公园拓展服务水平,进一步释放绿色红利。2023年,“公园+”已开展了200余项活动,约400余场次。
通过积极探索创新“公园+”的多元发展模式,深入挖掘公园资源,紧跟时代节拍,以生态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会客厅。和平公园引进国内首家期刊主题书店大隐书局·刊茶社,以阅读为主线,公园+阅读的新场景描绘出一幅书香之城的美好生活画卷,吸引了市民广泛关注。
陆家嘴中心绿地公园用咖啡文化串联生态底色,做实“公园+咖啡”这篇文章,除举办国际咖啡文化节外,结合拆围透绿项目开展“公园+咖啡”长期合作,落地的咖啡快闪店COFFEE CUBE目前正在试运行中,后期将每月邀请一座城市的头部精品咖啡馆前来展示。
古美公园成为国内第一个以“城市家具”为主题的公园,园内设置约130件城市家具和中国城市家具发展史文化长廊,形成一条“城市家具游览线路”。
体绿融合进一步深化,全民健身空间更具活力
绿化部门不断拓展公园功能,促进绿色生态空间与体育运动融合发展,将更多体育活动项目植入公园,不断满足市民游客的健身需求。
徐家汇公园在篮球场、健身步道等体育健身设施优化和升级基础上,引进国球“乒乓”,赢得市民好评,下阶段还将定期引入体育专业团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指导市民正确开展专业体育运动,积极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园。
共青森林公园携手杨浦区体育局和长三角体育部门,围绕“春跑”、“夏钓”、“秋营”、“冬徒”打造“四季”长三角森林体育嘉年华系列活动,推动长三角体育功能联动发展。
滨江森林公园推出“森林乐享节”,让游客体验森林系列户外活动,并联合上海体育大学和老年体育协会开展“体育进公园,让我们一起科学锻炼”活动,在公园开展科学锻炼知识现场答疑解惑推广工作,倡导市民游客科学锻炼。
此外,虹桥体育公园、临空滑板公园、半马苏河公园、青年艺术公园等一大批公园引入体育赛事,全市城市公园中有近300座设有健身体育设施,每天在公园绿地中健身的市民超过百万人次,各类自发的健身队伍数以千计,公园绿地已成为市民健身的重要场地
便民服务凸显游客需求,共建共享更有温度
结合公园改造,上海推动公园软硬件提质升级,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公园的温度,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、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。
华山儿童公园与少年儿童出版社著名IP“十万个为什么”进行深入合作,通过公园改造提升项目,全新打造以“十万个为什么”为主题的儿童科普公园。
上海植物园加强园校合作,结合生物多样性日、世界环境日、候鸟日等主题日开展生物限时寻、科技节市集等实践活动;联合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开发“城市生物多样性实践系列课程”,自主策划编写《神奇的植物王国》等12门自然教育系列化课程,后续将陆续推出。
上海动物园走出园外,与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共同举办蝶恋生境,美美与共,园社联动蝴蝾主题科昔活动",为生境花园的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,向居民宣传本土生态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,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作用。
长效机制进一步固化,文化品牌更显城市底蕴
各区立足自身实际,充分挖掘、调动公园自身文化、体育等资源,多渠道、全方位拓展公园主题功能项目;另一方面,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,充分调动和依托高校等各方资源力量,实现优势互补。一批公园主题功能拓展项目形成长效机制,公园文化品牌逐渐培育,公园内涵与品质不断丰富。
黄浦区“环复兴公园艺术季”的环复兴公园公共艺术青年设计大赛持续举办了三年,已经成功吸引大量在校、在职青年设计师踊跃参与,并成功通过认建认养方式让优秀作品坐落于公园、街头。
静安区与上海戏剧学院和上大美院开展长期战略合作,在静安雕塑公园举办“绘生·着色”艺术展,以雕塑公园艺术中心为流动舞台,形成“公园+艺术”独特氛围。
古猗园举行“行走江南”阅读城市主题活动,围绕“文化+阅读”营造浓郁的“书香园林”氛围,打响“上海文化”品牌。
辰山植物园“辰山草地音乐节”室外古典交响音乐会已经成为上海的文化品牌,也逐步成为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中一张高品质的文化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