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段时间来,零食界兴起一阵“高学历”风,越来越多零食给自己打上“农科院研发”“农业大学监制”等标签。然而,上海市消保委日前对几款所谓“高学历”零食进行调查发现,生产企业既没有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产品,也没有得到过科研院所的授权。

  消费者青睐具有科研背景和权威认证的零食,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产品往往在原料质量、安全性、标准化等方面经过了严格检测,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零食的选择标准不再局限于口味和价格,营养、健康、天然、环保等都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,科研院所能够凭借实力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,更好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。

  在激烈竞争的零食赛道,行内企业在产品更新速度、供应链优化、价格策略等方面不断求变,但产品同质化、盈利空间压缩等问题难以一时攻克。在此情况下,扬州大学实验蜂场的蜂蜜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的巧克力等零食凭借独特的“背景”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,给零食企业带来了新的暖流。

  一批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,取得了共赢的结果——企业得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形象,获得良好销量;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,加快转化,从小市场走向大市场。互利合作进一步促进了新技术的交流与共享,也让更多优质产品走进消费者视野,丰富了市场供应。

  也有一批企业“学历造假”——有的仅与科研院所签订了前期协定,研发并未真正启动就声称产品是合作研发成果;有的仅与个别研究人员私下签订协议,便大打科研机构的“擦边球”;更有甚者,明目张胆地进行虚假宣传。

  这些行为盗用科研院所的品牌和声誉,不仅侵犯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,消减科研院所的公信力,而且误导、欺骗消费者,损害消费者权益,扰乱市场秩序。

  对于消费者而言,识别判断其中猫腻需要花费较高的时间和精力成本,因此,市场监管部门应主动出击,通过发布科研产品认定目录等方式帮助消费者去伪存真,对冒用名头、“傍名”宣传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,对“李鬼”形成有力震慑。同时,降低打假维权成本、畅通举报通道,为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转化、产学研合作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。

  科研院所要慎于授权、善于维权。回应公众关切和提供的侵权线索,遭遇侵权时及时发布正式声明,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利。对确有合作关系的企业,既要敢于为自家产品正名,加强品牌和专利保护,也要担负起监督企业商业行为、把牢质量关的责任,为自身的声誉负责,不辜负公众的信任。

  通过“学历造假”给自己“脸上贴金”,蹭一时虚名,毁长远发展。“学历造假”反映出消费端对零食健康、安全的新需求,反映出生产端创新、迭代的必要性,期待更多企业读懂并把握这一点,把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和提升上,走上以品质谋发展的道路。